 
            1X Technologies 的人形家事機器人 Neo 開賣,開發商宣稱:Neo 能摺衣、擦桌、遞咖啡,單機售價 20,000 美元或每月 499 美元租賃,自 2026 年開始交貨。
然而耐人尋味的是,用戶想在客廳見識「全自動」前,得先接受遠端人力介入,這在家事機器人歷史上開了一個有趣的頭。
Neo 開賣,但遠端人力後台打碎全自動幻象
外媒報導,Neo 身高約 168 公分、重量 30 公斤,關節轉動流暢,行走速度雖不及人類,但已能完成清掃、搬物等例行家務。但看似獨立行動的 Neo,其實像一座行走的攝影機。當機器人無法判斷下一步,就會即時呼叫遠端操作員「接手」。操作員透過頭戴式顯示器觀察室內環境,再用把手指揮機械手臂完成任務。
1X 執行長 Bernt Børnich 接受 Engadget 專訪時直言:
沒有真實家庭的資料,我們無法改進產品。購買 Neo 就代表同意這份社會契約。
換句話說,未來用戶的廚房亂度、客廳光線與寵物動線,都是訓練演算法的珍貴燃料。這種「邊用邊教」的模式,讓 Neo 看起來像是預先裝進家中的「半成品」,但等於授權開發商把你家看光光。
隱私防護措施,能否換來信任
為了緩解疑慮,1X 官網列出多項限制,例如:
- 操作員只有在屋主授權時才能連線;用戶可劃設禁區。
- 畫面可套用人物模糊。
- 麥克風預設靜音。
這些設定聽起來謹慎,但專家提醒,影像一旦上傳雲端,就存在外洩與濫用風險。另外,遠端操控的不確定性,也可能讓 Neo 無意中闖入不應拍攝的角落。對隱私敏感的家庭,光靠「我承諾」或「已加密」恐怕還不足以打消顧慮。

科技進步與社會契約的拉鋸
過去,自動駕駛汽車也曾以「路測收集資料」為名提前上路,如今同樣的路徑被複製到客廳。Neo 是否能在學習速度與隱私底線之間找到平衡?將決定它會成為智慧家庭的常態,還是停留在科技展上的短暫話題。
對消費者而言,短時間內當我們期待機器人端上早晨第一杯咖啡時,也得問問自己:能不能接受同一雙機械眼,同步把生活細節傳到地球另一端?這份關於信任、便利與監管的辯論,才正要開始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


 
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