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Unity 這個被廣泛應用於遊戲、行銷互動與模擬開發的跨平台引擎,近日傳出重大安全漏洞(CVE-2025-59489),影響自 2017.1 版以來的 Android、Windows、macOS 與 Linux 系統。這起漏洞看似只關乎遊戲開發者,實則牽動無數企業的資料安全與品牌信任。攻擊者若利用此漏洞,可能藉由命令列參數在應用程式中植入惡意程式碼,進而取得系統權限。
雖然目前尚未出現實際攻擊案例,但Unity 已緊急推出修補版本與自動化修補工具。然而,真正值得企業警覺的問題是:當遊戲引擎都可能成為攻擊入口,您的企業內部是否真的建立了軟體安全盤點與修補流程?
行銷應用與展示系統,也可能是資訊安全破口
許多企業並未意識到,Unity 不僅用於遊戲產業,也常被應用在行銷互動牆、虛擬展場、產品模擬、甚至企業內訓平台。這些應用往往被外包或短期製作,缺乏後續維運與版本更新,導致安全漏洞長期存在。
例如筆者所知,有企業於商展中使用 Unity 製作的互動展示,後端連結內部伺服器,以即時上傳使用者資料。漏洞曝光後,開發團隊已解散、版本停留在 2019 年,結果該展示系統竟成為駭客入侵企業網路的跳板。這正說明:不是你的主系統出問題,而是「你以為不重要的那個展示應用」出了問題。
安全不該只聚焦在主系統,任何外部開發的應用都必須納入安全盤點範圍。企業應建立「第三方應用資安稽核制度」,定期檢查開發版本、修補紀錄與權限設定,否則任何一個展示程式、宣傳遊戲,皆可能成為資料外洩的起點。
沒有軟體資產盤點,修補永遠趕不上漏洞
當 Unity、Node.js、或 WordPress 等平台陸續被通報漏洞時,多數企業的第一反應不是修補,而是:「我們有用到這個嗎?」
這句話本身,就是風險的證明。許多組織並沒有一份完整的「軟體資產清單」,更沒有定期更新版本與套件的習慣。當漏洞公告出現時,企業無法即時判斷受影響範圍,只能被動等待外包商或供應商通知。
要避免這種狀況,企業應建立 「軟體安全盤點制度」,將每個使用中的開源框架、外部引擎、API 模組與版本號納入登錄,並設立「自動化修補追蹤流程」。這不僅能縮短風險暴露時間,也讓資安團隊能在漏洞通報後立即應對。
資訊安全不是靠補洞取勝,而是靠「知道哪裡有洞」才能真正掌握風險。
漏洞修補是流程,不是臨時反應
Unity 這次提供了兩種修補方式:一是使用修補後的 Editor 重新建置,二是利用 Application Patcher 對既有應用直接修補。表面上這兩個方案都能快速解決漏洞,但若企業沒有清楚的權責分工與風險控管,匆忙套用修補程式可能導致系統不穩、模組失聯、甚至資料遺失。資安修補是一場必須兼顧版本管理、測試驗證與營運穩定的工程。
因此,企業應建立一套標準化的「安全修補流程(Secure Patch Workflow)」,確保修補行動有章可循。這套流程應包括:
- 設立「安全修補窗口」與明確責任人員:由資訊安全主管統籌,技術、營運與法務部門共同評估修補時機與風險;
- 修補前執行版本比對與完整備份:確保能在異常時回復舊版;
- 於隔離測試環境中驗證:模擬真實流量與使用情境進行 QA 測試;
- 通過稽核與簽核後再推向正式環境。
這不只是修補漏洞,而是一種企業級的資安治理。唯有將漏洞管理流程化、制度化,企業才能在下一次安全事件發生時,既能迅速回應,又能維持業務穩定與用戶信任。
資訊安全是「前端的管理責任」
資訊安全的成熟度,不取決於防火牆多強,而取決於漏洞修補是否制度化。唯有流程清晰、權責分明,企業才能在面對下一個「Unity 式漏洞」時,迅速且有序地應對。
這起 Unity 漏洞事件再次提醒企業:資訊安全不再是「後端的技術議題」,而是「前端的管理責任」。遊戲引擎、展示應用、AR 行銷互動、教育模擬系統——這些看似邊緣的應用,其實正是駭客最容易突破的軟肋。
當企業只關心新功能、忽略版本更新時,資安風險就在積累。未來,駭客不需要攻破你的主系統,只要找到一個未修補的 Unity 應用,就能滲透你的資料網。真正的防禦,不在於防駭,而在於準備。
從現在開始,建立一套完整的軟體安全盤點、修補與稽核制度,才能確保企業在數位化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(首圖來源:shutterstock)